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:用途、用途和注意事項

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。讓我們通過藥劑師Trinh Anh Thoa的以下文章來了解一下。
活性成分名稱:木糖唑啉
具有相似成分的藥物:安他唑、木糖、Klarigen、Nasolin
內容
- 1. Otrivin®(木甲唑啉)以什麼形式使用?
- 2. 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 用於什麼疾病?
- 3.如何使用Otrivin (xylometazoline)?
- 4、什麼情況下不宜使用或慎用?
- 5.使用Otrivin(xylometazoline)時的注意事項
- 6. 可能的副作用
- 7. 給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一些注意事項
- 8. 藥物相互作用
- 9.如何儲存藥物
1. Otrivin®(木甲唑啉)以什麼形式使用?
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 有以下幾種形式:
- Otrivin® 0.1% 鼻噴霧劑。
- Otrivin® 滴鼻劑有 2 種不同濃度可供選擇:成人 0.1% 和兒童 0.05%。
Otrivin滴鼻劑
2. 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 用於什麼疾病?
Otrivin® 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木甲唑啉。這種活性成分有助於收縮鼻炎期間腫脹的鼻子大靜脈。因此,Otrivin® 可在以下情況下緩解症狀:
3.如何使用Otrivin (xylometazoline)?
Otrivin® 藥物有多種使用形式,每種形式的劑量指導如下:
Otrivin 0.1% 鼻噴霧劑:
- 12 歲以上兒童、成人和老年人:每個鼻孔噴 1 次 x 1-3 次/天。
- 未經醫生建議,請勿使用超過 7 天。
Otrivin 0.1% 成人鼻用溶液:
- 12歲以上兒童、成人和老年人:每個鼻孔2-3滴x 2-3次/天。
- 未經醫生建議,請勿使用超過 7 天。
Ovitrin 0.05% 兒童滴鼻劑:
- 6 至 12 歲兒童(所有適應症):每個鼻孔 1-2 滴 x 1-2 次/天。
- 未經醫生建議,請勿使用超過 5 天。
4、什麼情況下不宜使用或慎用?
如果不使用 Otrivin
- 對木糖唑啉過敏。
- 患者接受了輸精管結紮術或硬膜外手術。
使用 Otrivin 時需要注意的情況
- 對擬交感神經藥物有強烈反應,表現為失眠、頭暈等症狀的患者應慎用奧曲霉素。
- 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甲狀腺功能亢進、窄角青光眼或糖尿病患者慎用。
5.使用Otrivin(xylometazoline)時的注意事項
- 不要超過規定的劑量。
- 不要連續使用超過連續 7 天。如果症狀持續存在,請諮詢您的醫生。
- 如果您懷孕或服用其他藥物或正在接受醫生的護理,請在使用 Otrivin® 之前諮詢您的醫生。
- 不適用於嬰兒或 12 歲以下兒童
- 不要與他人共用藥物,以防止交叉感染。
- 首次開蓋後 28 天內使用。
- 到兒童接觸不到的藥物。
- 如果您對 Otrivin® 的任何成分敏感,請勿使用。
- 如果您最近接受過神經外科手術,請勿使用。
- 如果您患有心髒病或循環系統疾病,請在使用 Otrivin® 之前諮詢您的醫生。
- 一些鼻腔敏感的患者在使用該產品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局部不適。
6. 可能的副作用
可能出現的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:
- 鼻子和喉嚨有燒灼感,局部刺激,鼻粘膜乾燥。
- 噁心,頭痛。
- 已出現心血管副作用,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 Otrivin® 時應注意。
一些不太常見的副作用:
- 全身性過敏反應。
- 短暫的視覺障礙。
其他副作用如心悸、噁心和頭痛非常罕見。
7. 給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一些注意事項
幾項動物研究表明對懷孕沒有不良影響。但鑑於潛在的全身血管收縮作用,應限制 Otrivin® 的使用或在懷孕期間諮詢您的醫生。
沒有證據表明對母乳喂養的嬰兒有任何不良影響。然而,關於木甲唑啉 (Otrivin®) 是否會進入母乳的信息不足。因此,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在服藥前應諮詢醫生。
8. 藥物相互作用
與所有擬交感神經藥一樣,Otrivin® (xylometazoline) 不應與單胺氧化酶抑製劑、三環或四環抗抑鬱藥共同給藥,尤其是在過量服用的情況下,因為可能會增加木甲唑啉的全身作用。
因此,如果您同時服用許多其他藥物,您需要諮詢您的醫生/藥劑師。
9.如何儲存藥物
- 不要存放在溫度超過30攝氏度的地方
- 將噴霧瓶密封並存放在包裝中,以保護藥物免受環境濕氣的影響。
- 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。
Otrivin®是一種鼻噴霧劑或滴劑,含有活性成分木甲唑啉。該藥物有助於緩解鼻部疾病的鼻塞症狀。除了 Otrivin®,還有其他品牌名稱含有具有類似效果的活性成分。但是,該藥的使用應在諮詢醫生、藥劑師後服用。如果您有鼻子疾病的症狀,請去看耳鼻喉專家以獲得最合適的建議。
查看更多關於耳朵 - 鼻子 - 喉嚨的文章: